“我的初心是做一個好工人。”記者面前的許振超,工裝素樸,身材瘦削,話語極少。
許振超是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從一名普通碼頭工人成長為“人民工匠”,成為“學習型、知識型、創新型”當代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
勤學苦練,挺起工人脊梁
1974年,24歲的許振超進入青島港,成為一名碼頭工人。“當時我們國家的碼頭已經開始機械化了,但是僅限于局部,基本上還是靠人拉肩扛。”回憶往昔,許振超感慨地說。
1984年,青島港順應集裝箱裝卸運輸趨勢,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被選為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
“公司創新求變,我們也要跟上。”許振超說,當時一方面感覺工人真的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感覺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和技能還差得很遠。
立志當一個好工人的許振超,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技術。彼時,進口橋吊的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家手里,設備出現故障時只能高薪聘請外方專家修理……許振超發誓,一定要想方設法弄懂橋吊的構造和原理,挺起中國碼頭工人的脊梁。
下定決心的他一頭扎進了攻關中。橋吊的說明書都是英文的,這對只有初中文化的許振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為了看懂英文說明書,許振超買來英漢詞典從頭學習。
“當時一有空我就學習英語,連走路都在背單詞。經常剛背完的單詞轉頭就忘了,沒辦法,那就接著背。”許振超說,弄懂橋吊的構造和原理,開橋吊的時候操作就更規范了,機器不容易壞,壞了自己也能修。
橋吊技術難題的答案都在控制板上。許振超每天下班時都會帶上備用控制板,回家后對著臺燈仔細觀察,一筆一筆繪制電路圖。憑著這股韌勁兒,許振超一邊啃單詞一邊研究電路圖,花了4年時間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此后,橋吊出了任何故障都難不倒他,他不僅能排除一般的機械故障,還能修復精密部件。
提升效率,九破世界紀錄
對于港口碼頭來說,裝卸效率是核心競爭力。青島港橋吊投入使用第一年,集裝箱裝卸數量就達到1萬箱。但受限于碼頭配套設施,集裝箱經常無法按時運送到船上。因為裝卸效率低,青島港經常被外國船員瞧不起。
“當時有船員對我說,你們的裝卸效率能趕上日本就好了。”許振超回憶說,從那時起他的心里就憋了一口氣,一定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裝卸效率。
“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在這樣的目標要求下,許振超和工友齊心協力提升裝卸效率。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婭”輪的裝卸作業中,許振超率領團隊創造了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振超效率”由此誕生。
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不僅讓許振超提升了信心,也為整個碼頭的工人鼓了勁。此后,許振超帶領團隊又先后8次刷新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成為港航界的一塊“金字招牌”。
為了樹立碼頭工人的新形象,許振超還給大伙兒定下了“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的規矩。他不僅自己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拿手絕活兒,更致力于團隊建設和技藝傳承,先后培育了“王嘯飛燕”“劉洋神繩”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碼頭工人不斷挑戰極限。
矢志創新,成為能工巧匠
經過改革發展,港口生產方式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這一過程中,許振超始終有著明確的人生追求:“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同樣無愧于時代。”
輪胎吊“油改電”一直是困擾行業的一道世界性技術難題。2004年3月,青島港成立了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攻關小組,作為帶頭人的許振超再次接受新的挑戰。經過兩年技術攻關,他提出移動滑觸線的供電技術方案,成功實施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改造,填補了國際技術空白。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廢氣污染和噪聲污染兩大難題,還助力港口實現年節約生產成本2000多萬元。
“許振超技能大師工作室”獲批成立后,創新更是成為常態。許振超帶領團隊開發出集裝箱岸邊智能操作系統,在世界集裝箱碼頭率先實現“橋板頭無人”,解決了集裝箱橋板頭作業人機交叉的風險問題。
近年來,許振超帶領團隊申報國家專利108項、完成技術革新項目998項,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牌工人”。2018年12月,許振超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2019年,他又獲得“最美奮斗者”稱號。
獲得榮譽無數的許振超,始終有著一顆匠人的初心。他說,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可以濃縮為16個字:堅守執著、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這是許振超的成功之道,也是他告訴年輕人的肺腑之言。
(海報制作:李俊霞 楊凱 孫瑩)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