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被稱為國防“千里眼”。如果把雷達裝在飛機上呢?
在現代戰爭中,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于一體的空中指揮預警機,正是實現“知己知彼”并極大提升作戰效能的利器。
2013年,我國著名雷達專家、預警機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小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后他說:“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達,然后負責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
2023年3月6日,王小謨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4歲。新中國成立75周年前夕,他被追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
1961年,王小謨以八木天線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畢業設計,獲得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畢業設計一等獎。他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今中國電科14所,以下簡稱“14所”)總體室工作。
當時我國電子工業水平整體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達裝備部隊。14所本來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開展三坐標雷達研制,可隨著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了專家。
剛參加工作就面臨嚴峻形勢的王小謨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達,為國爭光!”經過苦心鉆研,他在世界率先提出脈內掃頻方案,為后續雷達研制打下基礎。這一創造性方案的提出,比英國人早了一年。
1969年,按照14所“成建制分遷”方式新建雷達研究基地的部署,王小謨來到黔西南大山深處,投身于第四機械工業部第38研究所(今中國電科38所)創建中。對當時的情景,他有8字概括:“開荒辟野,白手起家。”
是年年底,王小謨被任命為38所總體室臨時負責人;1972年,他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主持研制國產首部集成化、數字化、自動化的三坐標雷達——383雷達。
經過10余年潛心研制,歷經無數次試驗失敗,1984年,383雷達獲批定型。其技術指標全面優于美國TRS43雷達,使我國三坐標雷達一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我國研制預警機的條件已經具備”
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公開亮相。觀禮臺上,年過七旬的王小謨流下了熱淚。
海灣戰爭爆發后,預警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有人說,預警機能做的事情相當于“深夜用肉眼看見20公里外有人劃了根火柴”。這種對遠距離微小目標的判斷能力,使其成為能在現代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空中帥府”。
從1980年代開始,王小謨著手策劃預警機的研制,并組織規劃和實施了機載預警雷達的關鍵技術攻關,取得了一定突破。1992年,他調任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軍工局局長,正式踏上預警機裝備的論證與研制之路,開始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從地面向空中的飛躍。
當時,國內出現不同聲音,有人建議整機購買,有人主張合作研制。王小謨認為,我國研制條件確實差一些,但只要努力還是有把握的。他在原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分析會上堅定地表示:“我國研制預警機的條件已經具備!”
1992年,我國正式啟動與先進國家研制預警機的合作,項目被命名為“圓環工程”,王小謨任中方負責人。研制過程中,王小謨創造性提出背負式、大圓盤、三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預警機方案,并堅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制,使我國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相控陣雷達收發組件、大型天線罩和系統軟件等重大關鍵技術,從而將預警機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2000年7月,由于西方大國阻撓施壓,外方單方面中止了項目。但王小謨帶領科研團隊繼續攻關,不到一年時間就成功拿出了樣機,讓“圓環工程”起死回生,令外國專家瞠目結舌。
“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很幸運”
2002年初,隨著“圓環工程”收官,王小謨調任中國電科科技委副主任,負責預警機出口工作。
這本是組織上考慮到他年事漸高,讓他退出科研一線的安排。但隨著中國電科2004年啟動空警出口型ZDK03的研制,王小謨又承擔起項目總設計師的重任。他再次繃緊神經,忘掉了年齡和體能,回到了習慣的高強度工作狀態。
空警出口型樣機研制成功,為我國預警機基于國產飛機平臺實現“小平臺、大預警”的跨越,提供了重要技術基礎,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出口預警機的國家。
王小謨一直心系著預警機的發展。中國預警機如何走到今天,未來該向哪去,他了然于胸。“在最初的自主研制中,我們就有著長遠考慮。因此第一個型號做出來后,后面的各種機型也都能做出來了。我們現在的預警機已經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系列。”他說。
2022年,已83歲高齡的他再次出征,瞄準攻關網絡信息體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領銜成立了王小謨空基技術實驗室。
走一步看兩三步,是王小謨習慣的思維方式,科研攻關如此,人才培養亦然。在繁重的研發工作中,他有意識地培養后備人才,讓雷達領域涌現出的一批批年輕專家,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
“櫛風沐雨的往昔歲月中留下了一生的堅守,也見證了事業的壯闊,更欣慰于未來后繼有人。”王小謨在自傳文章《崢嶸歲月,我和中國電子工業同行》中寫道,“一路走來,與中國電子工業風雨兼程同心同行,擁抱著春華秋實的崢嶸歲月,我深深地感覺到,自己很幸運!”
(海報制作:李俊霞 楊凱 孫瑩)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