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中國天眼”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實現“技術造物”……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動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當前,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新關鍵突破口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夯實根基 多元投入機制不斷完善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決定著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在實現科技現代化中具有戰略性作用。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強,必須加強基礎研究;而加強基礎研究,增加經費投入是關鍵。
6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從2018年的1090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2212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從5.5%升至6.6%。
多位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表示,基礎研究經費的持續增長,讓他們看到了國家加強基礎研究的決心,未來他們將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向難而行、迎難而上,為實現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超過90%來自政府財政,經費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為此,6年來,黨和國家致力于夯實根基,不斷完善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機制,將“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寫進了政策和法條,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已經有一些民營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主動通過設立研發基金、組建創新聯合體、資助高校和研究機構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基礎研究中來。
比如,2018年11月,科學探索獎設立,這是一項由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空白區”;2022年4月,“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發布,騰訊計劃10年內投入100億元,旨在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2024年3月,小米公益基金會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無償捐贈1億元,用于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支持本科生開展基礎研究。
隨著投入的持續攀升,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3年,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2位。
建章立制 創新引擎動力持續釋放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茖W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
在這種背景下,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除了持續增加經費投入,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持續推動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是進一步釋放創新引擎動力、保障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6年來,黨和國家持續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不斷完善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出系列政策舉措。
為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2020年,科技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從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強化國家科技計劃原創導向、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創新科學研究方法手段、強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管理服務等7個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緊接著,科技部等六部門又共同制定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從優化基礎研究總體布局、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深化項目管理改革、營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創新環境、完善支持機制等5個方面提出系列舉措,為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指明方向。
這些文件的出臺,讓科研人員對基礎研究發展充滿信心。有科研人員稱,我國基礎研究迎來高質量發展期,未來將有更多研究人員在打牢地基上下苦功夫、硬功夫。
同時,在這些文件的統籌規劃下,國家各項計劃也在關系國計民生和長遠發展的領域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系統部署,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瞄準前沿 重大原創成果接連涌現
6月24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迎來有史以來最年輕得主。他就是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魻栃?,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
量子霍爾效應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里,有一個神秘的家族成員——量子反?;魻栃?,即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卻遲遲沒有被人發現。
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魻栃?,是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的代表性原創成果之一。得益于投入增加和制度保障,6年來,我國高質量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熱點論文占全球總量的41.7%,高被引論文占27.3%。
在量子科技領域,255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176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成功問世,“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創造遠距離傳輸新紀錄。
在生命科學領域,我國在克隆猴、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干細胞等研究方向躋身世界前沿,開啟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在物質科學領域,我國在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磁約束長脈沖等離子體研究、新型二維材料創制等方向實現國際引領。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三重簡并費米子,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折疊。
在空間科學領域,“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背采樣返回,“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正式運行。
……
這是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6年,是中國科技創新非凡的6年。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面向未來,我們相信,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定能瞄準科技前沿,甘坐“冷板凳”,扎根基礎研究,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