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以下簡稱“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完成了一項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手術。該院胸外科團隊成功運用西部(重慶)科學城科技企業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復迪脈”)研發的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聯合機器人完成了復雜肺段精準微創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據查閱數據庫及媒體平臺,這是國內首次成功應用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聯合機器人輔助復雜肺段精準微創切除術。是將最先進的科技成果無縫對接至臨床診療前沿,標志著胸外科診療模式又邁入新的階段。
如何“突圍”?復雜病情下的手術困境有新解
接受此次手術的是一位62歲男性患者。一年前體檢發現右肺上葉磨玻璃結節,在重醫附屬大學城醫院復查胸部CT發現該結節明顯增大,最大直徑為1.8厘米,且為混合磨玻璃結節,經譚群友教授診斷為早期肺癌,擬行復雜肺段切除術。
在確定手術方案時,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肺段切除術因能兼顧腫瘤切除與肺組織保留,成為目前醫生們診治該類疾病的優選術式。然而,該患者結節跨段生長,僅切除一個肺段無法根治,需聯合多個肺亞段切除,這使手術極具挑戰性。如果手術中稍有不慎損傷臟器,就可能引發嚴重并發癥。此外,普通胸部CT掃描圖像為自然充氣狀態下的二維結構,無法直觀呈現腫瘤及相關結構的位置。醫生僅憑此操作手術,易出現多切、少切、誤切、漏切等情況,不僅影響手術效果,還會增加患者痛苦和風險。
機器人手術雖有精細微創優勢,但需結合術前胸部CT及三維重建圖像,且因畫面無法同框顯示,主刀醫生及助手只能靠記憶判斷解剖結構,導致其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針對這些臨床實際需求,重慶復迪脈精準發力進行技術研發。研發人員在以往已被驗證的基礎之上研發出了原創軟件技術,在頭戴顯示設備中能夠將數字圖像以極高的清晰度融入現實世界中,仿佛給醫生戴上了一副能夠透視人體內部結構的“魔鏡”。
在胸外科手術中,尤其是對于肺癌手術,醫生通過這個設備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肺部血管、支氣管和腫瘤等三維結構,就好像這些結構真實地呈現在眼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設備允許醫生無需接觸屏幕即可查看和操作患者的醫療影像,這對于在手術過程中保持無菌環境至關重要。
45分鐘!科技“透視眼”助力醫生高效完成手術
經過充分術前準備,手術正式開始。主刀醫生譚群友教授團隊戴上由重慶復迪脈數字提供的MR眼鏡,這副眼鏡將成為他在手術過程中的“透視眼”。與此同時,患者術前的CT數據已被還原成全息三維可視圖像“懸浮”在手術室空中,一個立體的肺部模型就在眼前。
在手術過程中,全息三維醫學影像技術還實時為醫生提供導航。當手術器械靠近關鍵部位時,影像會給予提示,確保手術器械精準地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避免傷害到周圍的健康組織。
透過MR眼鏡,譚群友教授可以清晰地看到病灶的立體位置。他仔細觀察著病灶的大小、形狀以及與周圍血管、支氣管等組織結構的毗鄰關系。這個全息三維可視圖像中的不同組織被賦予了不同的顏色,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地圖,讓醫生能夠一目了然地分辨出各個結構。
譚群友教授不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受限制地觀察這個全息三維可視圖像,甚至還可以進入影像內部進行觀察。他就像一個微觀世界的探險家,深入到病灶內部,精確地測量計算病灶的大小,同時對手術切除的血管、支氣管進行精準定位。
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手術操作更加精細和穩定。機器人的機械臂就像一雙靈巧的手,按照醫生的指令精準地移動。譚群友教授通過操作控制臺,指揮機器人進行手術操作。整個復雜肺段切除手術過程僅歷時45分鐘,相較以往同類手術時間大大縮短。術后當天,患者就可下床活動。術中冰凍和最終病理均診斷為微浸潤性腺癌,這表明手術達到了根治疾病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狀態。
重慶復迪脈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剛剛一年半,其原創技術就已賦能居民醫療,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更得益于西部(重慶)科學城為企業提供的良好環境和企業自身的發展理念。
西部(重慶)科學城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大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項目給予資金扶持,緩解企業研發資金壓力;同時提供稅收優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擁有充足的資源和強大的動力去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有了資源保障,企業能夠吸引眾多優秀的科研人才,組建起專業的研發團隊,從而專注于醫療科技領域的技術突破。
同時,西部(重慶)科學城區域內還構建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網絡。重慶復迪脈與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高校和科研機構憑借其雄厚的科研實力,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堅實的理論基礎。企業則充分發揮自身的轉化能力,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迅速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通過這種合作模式,企業能夠及時獲取前沿的醫學知識和先進的技術理念,大大加快了技術研發的速度,使得原創技術能夠更快地應用于醫療實踐。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