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家開發出一項新技術,使用厚度僅1.2微米的超薄二氯化鈮氧化物(NbOCl2)薄片來產生量子計算所需的糾纏光子對,有望將關鍵組件的尺寸縮小至原來的千分之一。這一成果代表著范德華力堆疊技術應用的新方向。相關論文14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研究人員解釋說,與需要超低溫度的電子量子比特相比,以光子作為量子比特在室溫下即可運行,具有獨特優勢。當光子以糾纏對形式產生時,可以保持量子態,能以更快速度同時執行多項計算。然而,使用光子的最大障礙之一是難以產生足夠多的糾纏光子對,尤其是在使用較薄材料的情況下。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團隊使用了具有特殊光學性質的NbOCl2材料。他們將兩片超薄材料堆疊在一起,并使它們的晶粒垂直對齊,成功創建了糾纏光子對,且無需額外同步設備。這為開發可擴展且高效的量子光子系統帶來了可能,有望將量子技術直接集成到基于芯片的平臺中。
范德華力工程是一種通過堆疊二維材料來調整材料特性的技術,已被用于從超導到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各種應用。該研究成功的關鍵在于創新了堆疊技術,將兩片超薄NbOCl2以垂直角度堆疊,從而實現了偏振糾纏——這是量子計算的一項基本要求。據團隊介紹,幾十年來,偏振糾纏光子對一直是量子光學實驗的基礎,但通常需要使用更大、更笨重的材料。通過范德華力工程,可以無需這些大型裝置就能產生偏振糾纏光子。
通過堆疊材料薄片,研究團隊生成了具有高度量子相干性的光子對。他們測量了偏振糾纏態的保真度為86%,這表明范德華力工程方法可能是創建量子糾纏態,將量子光子器件直接集成到芯片中的可靠途徑。
范德華力工程的這一應用不僅可能對量子計算產生影響,還可能對安全通信和其他量子技術產生深遠影響。如果將量子元件縮小至目前的千分之一,有望帶來更加緊湊、可擴展且節能的量子系統。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