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一帶一路”大學校長論壇暨“一帶一路”大學與可持續發展大會在重慶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重慶大學、重慶市科技局聯合主辦,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國內15所高校代表匯聚一堂,圍繞“可持續發展”與“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入探討,共謀教育合作與未來發展新篇章。
重慶市副市長馬震介紹,近年來,重慶扎實推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取得積極成效。重慶市國際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分別達到56個和129個,與63個國家建立了科技交流合作關系,有18個國家在重慶建立了研發平臺,實施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等項目50余項,獲批建成成渝地區“一帶一路”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已設立專業技術轉移機構30余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表示,面對全球共同挑戰,“一帶一路”高校應攜手并進,共同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方案,助力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校長宋保維建議,國內的高校要積極構建國際化教育新版圖,并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精準對接“一帶一路”新需求,多措并舉落實具體合作的行動。
埃塞俄比亞安博大學校長巴伊薩·萊塔·達諾認為,作為知識創新的源泉,高校不僅要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年輕人,更要在學術研究和校園運營中體現這一理念,以此引領社會向更加綠色、公平、包容的方向前進。他倡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應加強合作,共同構建一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和研究網絡。
“高校的交流不僅僅是在科技項目上,更應該加強人文學科的交流,了解彼此的歷史,增進更多的認識。”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校長安德烈·卡羅爾介紹,該校目前學生人數共有23400人,包括5000名左右的留學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留學生。該校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次該校將與重慶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綠色能源、人工智能和人文學科方面開展合作。
針對高等教育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表示,目前急需人工智能、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高校應加快培養緊缺人才,主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著力培養具備全球視野與家國情懷、跨文化理解與交流能力、跨學科知識與技能、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等素質的人才;可以充分發揮中國工程教育優勢,著力加強基建、生態、能源等重點領域的合作交流,打造全球工程教育的示范區,推動工程師資格共認以及共建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對接。
“目前我們圍繞聯盟優先發展的九大領域成立九個專題工作組,展開交流研討。”重慶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曹華軍介紹,2023年“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重慶大學發起成立“一帶一路”大學科技合作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包括12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一年來,聯盟圍繞大數據、可再生和綠色能源、教育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領域,聚焦國際項目培育、聯盟成員吸納、聯盟系統建設、成果編撰等內容取得豐碩成果;成立了創新基金,將征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高校的需求,并資助這些高校的師生來到重慶大學圍繞需求項目開展合作研究;啟動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計劃,未來將不斷擴大朋友圈,與更多“一帶一路”高校開展合作,共同發展。
當天下午,在“一帶一路”大學科技合作聯盟第二次理事會暨專題工作組會議上,西北工業大學、緬甸仰光大學、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學等3個新增成員單位被授牌。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